1561707404613271.jpg



上杭客家袁姓DNA考证与袁姓源流探索


王凌翔  康栋东  王传超  朱炎墙 李辉


     1.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2.无锡汇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92;

 

摘要:历史上袁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中袁安、袁绍、袁术、袁枚、袁世凯等特别受人关注。2013年3月,汇泽基因与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合作成立课题组,对福建上杭地区客家有代表性的袁姓族群进行了取样检测,其一是建立了客家袁姓DNA数据库,其二是提出DNA比对的源流探索方法,分析判断同姓之间血缘的远近关系。

关键词:上杭 客家人 袁姓 DNA 源流

 

一、课题的由来

1.上杭---闽西地区客家袁姓的源流。

2013年3月,汇泽基因与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合作成立课题组,课题目的:其一是建立客家袁姓DNA数据库,其二是提出DNA比对的源流探索方法,分析判断同姓之间血缘的远近关系。

课题组重点调研了上杭客家四大支袁姓,其家谱记录显示,各支在不同时期从河南汝南南迁江西,先后进入福建,辗转上杭。

一支是约于宋末元初,袁氏福一郎因避难由江西袁州府水井背进入福建,经宁化石壁迁入上杭,卜居白砂里张坑(今白砂镇樟黄村樟坑自然村)酒浆山上。衍至四世孙袁满琳(三十郎)迁居白砂里九寨村(今茶地乡九泰村)。

二支是约于元朝中叶,袁庚七自江西丰城县进入福建,经宁化石壁迁入上杭,肇安城关观音堂街,又称岗背街(今临江镇人民路103巷)。该支族群堂号为卧雪堂,声称先祖与袁安关系密切。

袁安(?-92),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因此“袁安卧雪”成为历史名典,袁安后裔用“卧雪堂”作为堂号,以纪念先祖“生活清贫但有操守”的高士名节。

三支是约于元末明初,袁再兴因避难由江西袁州府罗村李屋背进入福建,经宁化石壁迁入上杭,初居白砂里牛屎坪,又名铁场(今旧县镇铁东村)。

四支是明成祖年间(1403-1424年),袁满珊(字昌贵,号七十郎)因避难从江西袁州府宜春进入福建,经宁化石壁或长汀官田乾迁入上杭,初居白砂里张坑(今白砂镇樟黄村樟坑自然村)山上酒浆。

2.样本的采集。

课题组对福建上杭县、江西丰城市声称与河南汝南郡有渊源的多支袁姓族群进行了取样检测。

3.相关袁姓文化。

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位,据全国最新人口统计,占总人口的0.56%左右。袁姓,发源于河南省太康,是舜帝后裔。陈胡满公十一世裔孙诸,字伯辕。其孙子涛涂,以祖父字为姓,去车为袁。涛涂是袁姓史上的开山鼻祖,在陈国是有勇有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死后谥号宣,人称袁(辕)宣仲。[1]

秦汉时期,涛涂后裔袁政子孙居于河洛一带,逐渐向河南的汝南、陈郡迁徙、崛起。西汉时,太子舍人袁良生子袁昌、袁璋,开创了袁姓史上最为显赫的时期。袁昌从陈郡阳夏移居汝南郡汝阳县,成为汝南袁氏的始祖。自袁昌之子袁安开始,汝南袁氏不仅“四世三公”显赫朝野,而且在学术上亦有“累世经学”之称。而袁璋则是陈郡袁氏宗脉的缔造者,其子袁滂、孙袁涣等也是三国西晋时期的名人。从此,汝南袁、陈郡袁成为袁姓在华夏大地播迁的两支主要源流。[1]

晋永嘉之乱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河南袁姓望族往四周扩散、发展,尤其隋唐聚族江南后,据《新唐书.柳冲传》记载,当时江南“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而宋明以降,遍布各省。但总的说,由于各种原因播迁各地的袁氏后裔基本上是出自汝南、陈郡宗支,正如民国初年,江苏武进人袁牗在《数典不忘》一书中说:“(袁氏)见于列史者,共十七省,豫为大宗。汉魏六朝,迄唐五代,最为繁盛。此外各省,有本身服官,而其子孙或随宦之。宗之流寓者,有避难而往隐居者;有屡经其处,爱其山水而徙家焉者;有既经迁徒,后人因游幕经商,散处别邑,或再徙他省者。大都皆同于豫,而为宣仲公之苗裔”。[1]

江南是袁氏发展迁播的重点区域之一,尤其是赣、湘、江、浙。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岭南往来的必经之路。孙吴时,江西人口大增,据《后汉书》记载,户数已达40余万。说明当时汉族移民的速度惊人,江西一带已成为长江流域开发较早的地区。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的《袁州诸姓谱》8卷、《江州诸姓谱》11卷等(皆已佚),大体反映了东晋以来江西诸州望姓的发展情况。可见,隋朝以前,袁姓已是江西的大姓望族。[1]

袁姓族人入赣过程中,不能不提到的一个城市和一个人,那就是宜春市(袁州府)和袁京。袁州地处荆、楚、吴、越之交,为江南要害之地,是历史上袁姓在江西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全国不多的以姓氏命名的州府。据咸丰《袁州府志》记载:郡人重谱牒,无数十年不修者。同姓异宗,必严辨之。且有同宗而异谱者,不妄援达官,不轻录养子,犹为风气之古。又据近代发现的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称袁州宜春郡所出望姓有四(袁、彭、易、邵),袁姓居首位,足见袁氏族人的兴旺。袁京是东汉司徒袁安次子。袁京(公元69-142),字仲誉,原籍河南汝阳县,专长研究孟氏《易经》,代表作有《难记》。袁京初为郎中,后升为侍中,不久往蜀郡任太守。离任后,来到宜春城北的五里山筑庐隐居,其子孙便在此地安家。他以传授经书、讲学为主,修身养性、品德清高。袁京死后,为世人景仰,葬于大袁山半山腰(今袁州区袁山公园内)。后人遂将五里山改为袁山,把秀水改叫袁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称袁州。特别是明朝时更为推崇,说他可与东汉隐士严子陵媲美。曾在袁山山麓立有高士坊(民国毁),在宜春县学右立高士祠、后改高士书院(已毁)。现袁州区袁山大道、高士路、袁山公园等都为纪念袁京而取名。[1]

 

二、客家袁姓DNA数据分析

1.客家袁姓DNA数据(由复旦大学检测)。

 

地点(上杭)

堂号

Y染色体类型

姓氏

入闽始祖

白砂镇大金村

O1a1,P203+

袁姓

元初袁福一郎

白砂镇大金村

O2a1a,M88+

袁姓

元初袁福一郎

临城镇

卧雪堂

O3a2c1a,M117+

袁姓

元中袁庚七

临江镇

卧雪堂

O3a2c1a,M117+

袁姓

元中袁庚七

旧县镇

卧雪堂

O3a2c1a,M117+

袁姓

元中袁庚七

白砂镇官洋村

伏龙堂

O3a2c1*,M134+

袁姓

明初袁再兴

白砂镇大埔头村

O3a1c,002611+

袁姓

袁义山

白砂镇中洋村

汝南堂

O1a1,P203+

袁姓

明成祖时袁满珊

白砂镇梧岗村

汝南堂

O1a1,P203+

袁姓

明成祖时袁满珊

白砂镇中洋村

汝南堂

O1a1,P203+

袁姓

明成祖时袁满珊






地点(丰城)

堂号

Y染色体类型

姓氏

声称始祖

袁渡镇太平村

O*,M175+

袁姓

袁渡镇河塘村

O*,M175+

袁姓

袁绍

袁渡镇西园村

O1a1,P203+

袁姓

 

2.Y染色体类型遗传学说明分析。

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 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所以姓氏与Y 染色体的遗传应该是平行的,有共同姓氏的男性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Y 染色体类型。然而,多起源、改姓、非亲生、从母姓等社会因素弱化了某些姓氏与Y 染色体的关联,此时家谱研究可为厘清父系血缘提供线索。Y 染色体上稳定的SNP 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较快的STR 位点又可以用以估算时间。因此,Y 染色体可用以研究很多姓氏宗族的历史,甚至千百年前的历史疑案。重建姓氏、家谱与Y 染色体的关系必将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

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其绝大部分片段不可重组,严格遵循父传子的遗传模式,因此其传递规律与正常情况下的姓氏一致,同一个父系宗族的男性的Y染色体具有极高的相似性。Y染色体的谱系可根据SNP(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划分为若干个单倍群。目前所检测的不同单倍群的标记产生时间很早,均在万年以上,远早于中国姓氏的产生,因此不同单倍群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姓氏来源。而根据STR(短重复序列)位点组合得到的单倍型可以大致估算出相同单倍群内不同家族间的远近,即分化时间,而单倍型距离远,则说明两个个体必然分开了很长时间。


三、检测结果的说明

1.袁姓是个包含多种Y染色体类型的族群,研究袁姓可以从族谱上追溯,并结合DNA技术的印证。

2.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人类繁衍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M117类型说明最初入闽的袁姓是来自黄河流域的族群。

福建上杭卧雪堂袁姓(袁安后裔)的Y染色体测得结果均属单倍群O3a2c1a,M117+,在上杭四支袁姓族群中属于独立的一支。根据复旦大学严实、王传超、李辉等学者的研究成果《40%的中國人的Y染色體來自3個新石器時代的超級祖先》(汉译名),M117分支人口占到汉族男性的16%,他们来自约5400年前的同一个祖先[3]。单倍群O3a2c1a,M117+就在其中,这个单倍群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占有显著的优势。

福建上杭汝南堂袁满珊后裔、江西丰城袁渡镇西□村袁姓的Y染色体测得结果均属单倍群O1a1,P203+

福建上杭元初袁福一郎与明初袁再兴两支袁姓后裔由于样本数量少,难以下结论,尚待后续数据再进一步分析研究。

本文只是根据复旦大学及汇泽基因部分遗传学数据成果,对福建上杭客家袁姓与江西丰城袁姓中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予以阐释,由于资料有限,尚无能力对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予以阐释,历史上因为各种渊源肯定有不同Y染色体类型的人群不断加入到袁姓队伍中来,希望将来有缘分的学者能够继续加以研究,拨开迷雾,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笔者在此衷心感谢福建、江西袁姓亲友等给予本课题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袁德俊(2014)石壁是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基地.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坛”.

2.王传超,严实,李辉(2010)姓氏与Y染色体.现代人类学通讯4:e5:27-34.

3.Shi YanChuan-Chao WangHong-Xiang ZhengWei WangZhen-Dong QinLan-Hai WeiYi WangXue-Dong PanWen-Qing FuYun-Gang HeLi-Jun XiongWen-Fei JinShi-Lin LiYu AnHui LiLi Jin(2013)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 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arXiv:1310.3897 [q-bio.PE].